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3节(1 / 2)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西方人为什么这么敌视华夏文明?

&esp;&esp;除了利益,还有一方面是我们和他们,从文明到认知再到思维方式,都完全不同。

&esp;&esp;这种思维认知上的差异,是无法调和的。

&esp;&esp;不,并非无法调和,而是他们不愿意调和,也不敢调和。

&esp;&esp;因为一旦调和,华夏文明就会利用强大的兼容性,将他们吸收消化。

&esp;&esp;而我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,甚至主动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点,完成又一次的蜕变。

&esp;&esp;这就是文化底蕴,是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。

&esp;&esp;既然华夏文明拥有兼容并蓄的优势,为何陈景恪还会对民族主义如此警惕呢?

&esp;&esp;因为民族主义是通过寻找不同点,让亲兄弟分家乃至反目。

&esp;&esp;说的直白点,民族主义会影响我们民族大融合。

&esp;&esp;一个很直观的历史事实,在民族主义兴起之前,华夏族群进行了不知道多少次融合。

&esp;&esp;能被记载在史书上的‘大融合’都超过了十次。

&esp;&esp;夏商周、春秋战国、秦汉、隋唐,每一个王朝建立毁灭,都会进行一次或者好几次大融合。

&esp;&esp;犬戎、西戎、鬼方、义渠、匈奴、五胡、契丹、沙陀……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
&esp;&esp;可是民族主义兴起之后,这种融合几乎就停止了。

&esp;&esp;二十世纪以后,谁还听说过哪个民族被融合了?

&esp;&esp;就连那种只有几百个几千人的民族,都要求保持独立性。

&esp;&esp;不只是国内,放眼全世界莫不如是。

&esp;&esp;大明是最后一个华夏正统王朝,也是华夏文明最有机会,再次完成民族大融合的时期。

&esp;&esp;错过这次机会……

&esp;&esp;不能说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,只能说难度要提高百倍千倍。

&esp;&esp;所以,留给大明和华夏的时间,不多了。

&esp;&esp;若华夏文明不想面临那种困难局面,必须要在西方蝗虫开启大航海之前,完成文化上的认同。

&esp;&esp;这件事情的优先级,甚至超过了发展科技。

&esp;&esp;科技落后最多挨一会儿打,蛰伏学习总能赶上来。

&esp;&esp;一旦民族主义思想崛起,纵使大明弄出原子弹,也很难再如以前那般进行融合了。

&esp;&esp;陈景恪编写《华夏简史》的真正用意,就是为这次民族大融合铺路。

&esp;&esp;至于帮大明强化正统地位,不过是顺带的效果而已。

&esp;&esp;不,准确说,强化大明正统地位,也是大融合的前提条件。

&esp;&esp;很简单的道理,没有主体文明也就无所谓融合。

&esp;&esp;原本的历史上,斯拉夫人曾经也想搞民族融合。

&esp;&esp;然而他们薄弱的主体文化,不足以支撑他们的野心,最终失败收场。

&esp;&esp;所以强化大明的主体地位,也是大融合的必要一环。

&esp;&esp;当朱元璋问出‘你准备如何证明大明统治四夷的合法性’的时候。

&esp;&esp;他轻咳一声,说道:“四夷皆华夏支脉。”

&esp;&esp;见三人都一副茫然的样子,他进一步解释道:

&esp;&esp;“黄帝建国立邦定君主,蚩尤‘子弄父兵’祸乱天下,黄帝大义灭亲将之发配往南方。”

&esp;&esp;这是《史记》的记载,蚩尤‘子弄父兵’,为祸天下还打败了赤帝。

&esp;&esp;翻译过来就是,黄帝的儿子蚩尤,借着黄帝的军队四处为祸,打败了反抗的炎帝。

&esp;&esp;是的,蚩尤是黄帝的儿子。

&esp;&esp;很多古籍上都有相关记载。

&esp;&esp;山海经上,还有风伯雨师帮助蚩尤祸乱天下的图画。

&esp;&esp;而风伯雨师恰恰是黄帝的重要助手。

&esp;&esp;朱元璋三人更加不解,这和大明有什么关系?

&esp;&esp;陈景恪缓缓说道:“蚩尤率余部南下,演化出了百越,百越四散演化出了俚人、僚人、西南夷……”

&esp;&esp;“俚僚人下海求生,方有南海诸藩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三人先是一愣,继而恍然大悟。

&esp;&esp;马秀英击掌叹道:“妙,蚩尤南下而演百越,百越散而演诸藩,实在是妙啊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也毫不掩饰虎目中的兴奋:“好,这一下咱大明对南海诸藩的统治,就合乎礼法了。”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